教学质量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教学质量信息> 促进毕业生就> 促进毕业生就> 正文>

2025年促进毕业生就业措施

2025-09-30 10:32:21 来源: 点击量:
【字体:
打印

一、深化访企拓岗,深耕岗位供给“主渠道”

1.靶向走访深耕区域,构建 “走访 + 闭环” 服务体系校领导率队深耕长三角经济前沿区域2024-2025学年度累计走访用人单129其中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核心区域企业达 59 家,占比超 45%,有效链接区域内重点产业就业需求。走访前,精心筛选目标企业,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求职意向,制定个性化走访方案;走访中,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技术痛点和发展规划,推介优秀毕业生,探讨校企合作新模式走访后,“拓”回来的岗位按行业、地域、岗位性质细化标签,定向推送至对应学院,要求学院 7 日内反馈学生应聘进展,形成 “需求收集 — 精准匹配 — 效果反哺” 的管理闭环。本年度,新增匹配性就业岗位647个,岗位与毕业生专业匹配度超 80%建立武汉东西湖区校级就业实习基地1个,各学院建立就业实习实践基地49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实习实践机会,实现岗位供给从 “量的扩张” “质的优化” 转变。

2.创新访企合作模式,拓展就业资源合作广度在传统上门拜访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行业组团访企”“校友牵线访企”“商会搭桥访企”等多元化访企新模式,打破资源开拓局限,进一步拓宽就业合作版图。针对重点行业,组织相关专业学院联合走访特定产业园区或行业协会,2024-2025 年度累计开展 3 次组团走访。例如组织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走访宜昌生物产业园一次对接10家企业,实现实现 “一次走访、多院受益、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建立“校友企业资源库”,通过校友牵线搭桥,邀请深圳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红珊瑚药业集团等知名校友企业回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同时借助校友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拓展新用人单位10家,其中包含5家知名教育集团和上市公司,不仅丰富了就业资源库,更因校友背书提升了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

二、优化招聘服务,搭建人岗匹配“立交桥”

1.分类施策,提升招聘效能。2024至2025学年度共组织综合招聘会4场、行业区域招聘会4场、小型专场招聘宣讲会51场,累计吸引用人单位560家,提供岗位7097个。针对不同专业集群举办特色招聘活动,有效提升了人岗匹配的针对性。

2.前移关口,促进实习转化。大力举办实习见习对接会,将岗位拓展关口前移,推动“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譬如:我校生物制药专业自2019年开始先后与江苏金斯瑞、南京诺唯赞、上海荣盛生物、山东丰金生物、杭州联川生物开办产业班。2025届毕业生产业班共计32人,留用15人,通过产业班实习获得留用机会的比例达46.87%,实现了岗位资源的早期锁定与高效转化。

三、构建长效机制,培育就业资源“生态圈”

1.深化“招-就-培”联动机制学校2023年进行机构改革,成立招生就业与校友联络处,分管校领导统筹管理招生、就业、教学、校友工作,面向社会需求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根据毕业去向落实率、转专业率等指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从源头上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需要

2.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跟踪调查长效机制,每年回收有效问卷生成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将结果反馈至教学与招生环节,形成“就业-招生-培养”联动闭环,从源头上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强化指导服务,建设职业赋能“加油站”

以教育部第二届大学职业规划大赛为牵引,将大赛与课程教学、校园招聘活动统筹组织,我校累计参赛人数5653人(不限于毕业生)。其中一名学生进入湖北省决赛,获得银奖。与学生工作部筹建、联建“桂园生涯坊”,目前生涯坊已落成,进入选聘咨询师阶段,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选派2名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参与教育部中级指导师培训。关注重点帮扶群体,792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211”帮扶服务,每2位老师联系一个学生,一周提供至少一个“匹配”岗位,点对点动态掌握就业进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