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招生考试信息
-
1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1)招生章程
- (2)特殊类型招生办法
- (3)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2保送、自主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考生资格及测试结果
-
3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
- (1)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
- (2)分批次录取人数
- (3)分科类录取人数
- (4)录取最低分
-
4招生咨询及考生申诉渠道及新生复查期间有关举报、调查及处理结果
- (1)招生咨询
- (2)考生申诉渠道
- (3)新生复查期间有关举报情况
- (4)有关举报的调查及处理结果
-
5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录取办法及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
- (1)研究生招生简章
- (2)招生专业目录
- (3)复试录取办法
- (4)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
-
6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成绩
- (1)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成绩
-
7拟录取研究生名单
- (1)拟录取研究生名单
- 8研究生招生咨询及申诉渠道
-
1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 人事师资信息
-
教学质量信息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师数量及结构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2)教师数量及结构
- 2专业设置、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
-
3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1)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 (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3)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4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5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
6毕业生的规模及总体介绍
- (1)毕业生的规模及总体介绍
- 7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8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 (1)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
9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1)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10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 (1)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师数量及结构
-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
1学籍管理办法
- (1)学籍管理办法
-
2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
- (1)学生奖学金申请与管理规定
- (2)助学金申请与管理规定
- (3)学费减免申请与管理规定
- (4)助学贷款申请与管理规定
- (5)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
- 3学生奖励处罚办法
-
4学生申诉办法
- (1)学生申诉办法
-
1学籍管理办法
-
学风建设信息
-
1学风建设机构
- (1)学风建设机构
-
2学术规范制度
- (1)学术规范制度
-
3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 (1)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
1学风建设机构
- 学位、学科信息
-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 其他
2025年促进毕业生就业措施
一、深化访企拓岗,深耕岗位供给“主渠道”
1.靶向走访深耕区域,构建 “走访 + 闭环” 服务体系。校领导率队深耕长三角经济前沿区域,2024-2025学年度累计走访用人单位129家,其中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核心区域企业达 59 家,占比超 45%,有效链接区域内重点产业就业需求。走访前,精心筛选目标企业,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求职意向,制定个性化走访方案;走访中,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技术痛点和发展规划,推介优秀毕业生,探讨校企合作新模式;走访后,将“拓”回来的岗位按行业、地域、岗位性质细化标签,定向推送至对应学院,要求学院 7 日内反馈学生应聘进展,形成 “需求收集 — 精准匹配 — 效果反哺” 的管理闭环。本年度,新增匹配性就业岗位647个,岗位与毕业生专业匹配度超 80%;建立武汉东西湖区校级就业实习基地1个,各学院建立就业实习实践基地49个,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实习实践机会,实现岗位供给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优化” 转变。
2.创新访企合作模式,拓展就业资源合作广度。在传统上门拜访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行业组团访企”“校友牵线访企”“商会搭桥访企”等多元化访企新模式,打破资源开拓局限,进一步拓宽就业合作版图。针对重点行业,组织相关专业学院联合走访特定产业园区或行业协会,2024-2025 年度累计开展 3 次组团走访。例如组织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走访宜昌生物产业园,一次对接10家企业,实现实现 “一次走访、多院受益、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建立“校友企业资源库”,通过校友牵线搭桥,邀请深圳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红珊瑚药业集团等知名校友企业回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同时借助校友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拓展新用人单位10家,其中包含5家知名教育集团和上市公司,不仅丰富了就业资源库,更因校友背书提升了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
二、优化招聘服务,搭建人岗匹配“立交桥”
1.分类施策,提升招聘效能。2024至2025学年度共组织综合招聘会4场、行业、区域招聘会4场、小型专场招聘宣讲会51场,累计吸引用人单位560家,提供岗位7097个。针对不同专业集群举办特色招聘活动,有效提升了人岗匹配的针对性。
2.前移关口,促进实习转化。大力举办实习见习对接会,将岗位拓展关口前移,推动“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譬如:我校生物制药专业自2019年开始先后与江苏金斯瑞、南京诺唯赞、上海荣盛生物、山东丰金生物、杭州联川生物开办产业班。2025届毕业生产业班共计32人,留用15人,通过产业班实习获得留用机会的比例达46.87%,实现了岗位资源的早期锁定与高效转化。
三、构建长效机制,培育就业资源“生态圈”
1.深化“招-就-培”联动机制。学校2023年进行机构改革,成立招生就业与校友联络处,分管校领导统筹管理招生、就业、教学、校友工作,面向社会需求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根据毕业去向落实率、转专业率等指标,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从源头上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需要。
2.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跟踪调查长效机制,每年回收有效问卷,生成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将结果反馈至教学与招生环节,形成“就业-招生-培养”联动闭环,从源头上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四、强化指导服务,建设职业赋能“加油站”
以教育部第二届大学职业规划大赛为牵引,将大赛与课程教学、校园招聘活动统筹组织,我校累计参赛人数5653人(不限于毕业生)。其中一名学生进入湖北省决赛,获得银奖。与学生工作部筹建、联建“桂园生涯坊”,目前生涯坊已落成,进入选聘咨询师阶段,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选派2名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参与教育部中级指导师培训。关注重点帮扶群体,为792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211”帮扶服务,每2位老师联系一个学生,一周提供至少一个“匹配”岗位,点对点动态掌握就业进展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