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招生考试信息
-
1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1)招生章程
- (2)特殊类型招生办法
- (3)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2保送、自主选拔录取、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入选考生资格及测试结果
-
3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
- (1)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
- (2)分批次录取人数
- (3)分科类录取人数
- (4)录取最低分
-
4招生咨询及考生申诉渠道及新生复查期间有关举报、调查及处理结果
- (1)招生咨询
- (2)考生申诉渠道
- (3)新生复查期间有关举报情况
- (4)有关举报的调查及处理结果
-
5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录取办法及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
- (1)研究生招生简章
- (2)招生专业目录
- (3)复试录取办法
- (4)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
-
6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成绩
- (1)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成绩
-
7拟录取研究生名单
- (1)拟录取研究生名单
- 8研究生招生咨询及申诉渠道
-
1招生章程及特殊类型招生办法及分批次、分科类招生计划
-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 人事师资信息
-
教学质量信息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师数量及结构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2)教师数量及结构
- 2专业设置、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
-
3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1)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 (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3)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4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5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
6毕业生的规模及总体介绍
- (1)毕业生的规模及总体介绍
- 7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8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 (1)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
9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1)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10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 (1)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师数量及结构
-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
1学籍管理办法
- (1)学籍管理办法
-
2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
- (1)学生奖学金申请与管理规定
- (2)助学金申请与管理规定
- (3)学费减免申请与管理规定
- (4)助学贷款申请与管理规定
- (5)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
- 3学生奖励处罚办法
-
4学生申诉办法
- (1)学生申诉办法
-
1学籍管理办法
-
学风建设信息
-
1学风建设机构
- (1)学风建设机构
-
2学术规范制度
- (1)学术规范制度
-
3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 (1)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
1学风建设机构
- 学位、学科信息
-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 其他
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大学委员会(扩大)会议召开
吴建清作《党委常委会工作报告》
汪兴平作《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
会议现场
本网讯 1月11日,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大学委员会(扩大)会议在行政楼1号会议室召开,非党委委员现任厅级干部、校纪委委员、各单位党政负责同志、民主党派负责同志、部分教职工党员代表列席会议。
会议由党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审议了《党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学校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了《中共湖北民族大学委员会2020年度抓党建工作报告》和《中共湖北民族大学委员会2020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党委书记吴建清作了讲话,并就《建议(讨论稿)》向会议作了说明。
会议充分肯定了学校党委常委会2020年的工作。一致认为,2020年极其特殊、极不平凡。一年来,学校党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致力新发展实践,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不误”,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效能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全面领导在大战大考中进一步加强。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取得成就最大时期之一。成功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附属民大医院“三甲”评审如期达标,科技学院体制转轨平稳过渡,一体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六个确保”基本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学科专业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办学支撑条件持续改善,对外合作办学积极开展,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为进一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类应用型民族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深入分析了新发展阶段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纵深推进的新形势,对学校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发展面临着难题和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学校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高位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了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会议提出了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围绕学校应用转型发展,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确保到“十四五”末,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升,科学研究成果有新成就,社会服务实力有新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新进步,校园环境建设有新变化,办学治校能力有新提高,努力实现湖北省一流学科的突破,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实现国家“三大奖”的突破,实现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的突破,实现双创教育国赛获奖的突破,实现全国文明校园建设的突破,学校整体实力位居湖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前列,力争博士学位授权申报成功。
会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办好预科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议提出,要加大学科融合力度,持续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按照突出重点、强化应用、注重交叉、彰显特色的思路,构建多学科内涵丰富、融合互动、平衡协调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层级动态调整,建立学科分级动态建设体系。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引导、激励机制。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完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
会议提出,要激发科技原创活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流动、开放、合作、竞争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良好环境。统筹建设科研平台,完善优化平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平台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会议提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提升文化引领能力。深入开展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品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软实力。
会议提出,要建强师资队伍,持续提升教师发展能力。坚持人才强校,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综合评价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文化引领、榜样示范、制度规范等措施提高师德水平,提升教师对学校、对事业的忠诚度、归属感、荣誉感。
会议提出,要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提升保障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和用好政策资金支持,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支持附属医院发展,不断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会议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支撑发展、凝聚师生力量推动发展、建设平安校园保障发展。
会议强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要进一步坚定改革发展信心,汇聚改革发展合力,科学谋划、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再接再厉,推动学校事业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会议号召,全校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把学校建成世界知晓、全国知名、省属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类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责任编辑 廖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