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热烈,寻“铸牢”之路径,悟共建之真谛——我院暑期实践、实训纪实
7月12日,随着最后一支队伍安全返校,我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实训田野调查部分全部结束。
社会学和民族学专业重视实践实训,田野调查是专业学习的看家本领,为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世情,我院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为载体,以课程实训、暑期社会实践为形式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将课程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了全员暑期实践、实训活动。
课内课外延展,多元实践融合
《田野调查实训》课程是我院社会学专业培养的亮点与特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我院民族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为上好这门实训课程,学院做了多方面准备,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加入实践活动中来。在选题阶段,周书刚老师以“如何做好多元实践融合”为题,围绕多元实践,逐一讲解暑期“三下乡”《田野调查实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的内容和侧重点,为同学们上了一节内容充实的辅导课程。其后,学院又组织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选题答辩会,各实践团队向老师们详细阐述了本团队的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学院举行暑期实践选题答辩会
6月19日,学院对2024年假期实训课程和三下乡实践的全体同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为我院的17支暑期实践团队授旗,杨洪林院长指导学生应该走出校园,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实践中,在调研或实践前,也应做好理论准备,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调查研究中。随后王剑老师围绕实践前的准备、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所有实践团队进行了细致的行前培训。
书记、院长为两支校级立项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授旗
至此,我院17支实践团队,近200位本科生、研究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奔赴实践前线,带着关于社会发展、文旅融合、共建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的思考深入社会、观察观察,去发挥青年才智,贡献青春力量。
拓宽“铸牢”路径,共建“铸牢”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院校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自觉将如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选题,将理论宣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着力拓宽爱国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
6月24日下午,我院与栖凤社区在凤凰山森林幼儿园顺利开展了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我院暑期实践团队“同心圆志愿队”也正式入住社区。在此次挂牌仪式中我院党总支书记曹召胜与栖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郑世艳共同签署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
同心圆志愿队师生和社区干部合影
仪式结束后,同心圆志愿队来到栖凤社区所辖凤凰山森林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师生们参观了幼儿园,王剑博士对全体幼儿园教师开展了在幼儿园小朋友中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培训,志愿队同学们则和小朋友们一起跳起了民族舞蹈,并在幼儿园小朋友中开展调查。我院师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为期五天的铸牢小课堂,王剑博士也将在社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进行持续的铸牢培训。
事实上,本年度有多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团队走进基层一线,除了同心圆志愿队以外,还有牵手筑梦‘红石榴’民族团结宣讲团、“遇践团结”队、团结所带来影响调查团队等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宣讲了“铸牢”知识,让更多人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也提升了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早已融为一体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强大根基,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同学们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雪域文脉守护队是由7位来自藏区的同学组成的团队,他们将在假期回到拉萨,以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度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并通过藏戏的发展史了解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队长央金拉姆在采访中表示: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家乡就在西藏,藏戏的历史和传承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了解汉藏交往历史的窗口。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调查实践来增加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汉藏人民增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信念。
同学们参与拉萨市戏曲进乡村活动
中国的髹漆工艺是传承了7000多年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有代表性的三大传统文化遗产(玉器、瓷器、漆器)之一,利川毛坝生产的坝漆是髹漆工艺制作原材料中的上品,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奖旗:“坝漆名冠全球”,毛坝也因坝漆生产和髹漆工艺而闻名。漆海探秘队的调查对象就是髹漆工艺,他们进入到毛坝,从认识漆树开始,进入林海,进入制漆厂,探秘坝漆培植、加工、研制、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切实感受坝漆制作和髹漆技艺这一项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实是一个现实的命题,如何传播髹漆文化,如何科技兴漆,将坝漆打造成毛坝,甚至利川的支柱产业,重现当年坝漆的霸气,成为同学们接下来思考的问题。
同学们在坝漆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漆器制作
带队老师金晖在采访中表示:探究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中华文化沃土中培植新时代的文明之花,就是要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发挥理论优势,参与共建共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如何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如何促进多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这些问题的思考给了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同学发挥课堂所学的平台。
“乡情使者调查队”本次调查的目的地是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利川市马前村,他们的研究旨在全面理解在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马前村农业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龙头企业,与群众、产业带头人和村支两委“心贴心”“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马前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建言献策。
莲花池村是“莲花并蒂振兴团”的调研所在地,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村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详细了解了莲花村的经济发展脉络。村民们热情洋溢地分享了村里茶叶、烟草种植以及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情况,并介绍了特色养殖业的探索与成效。同学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莲花村的经济水平实现了显著提升,但当前仍面临着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基础设施亟待加强等挑战,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接下来在调查报告中应思考和呈现的问题。
莲花并蒂振兴团与当地干部、企业家座谈
“空心问诊”队和“民宿助经”队两支团队共计师生29人,他们分别深入花坪镇的各个角落,与当地居民、企业代表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同学们围绕花坪镇的人口空心化现象及民宿产业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并通过调研发现了许多让人深思的现象,也为当地空心化问题的解决以及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农韵变迁实践队”坚持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科研精神,深耕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村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坚持“以脚步拓宽学术视野,用专业探讨农业发展真经”的核心理念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当地村委、村民商户,了解大山顶村农业发展现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总结经验、建言献策。
我院始终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断探究新型教学方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更是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纳入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国情民情世情,不断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场域,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乡村,到现实社会场景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理论,实践的过程中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学们进入学校为小学生宣讲民族团结知识
据了解,我院开展的暑期实践、实训的课程实施,与互联网“+”、红色之旅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撰写+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的完整闭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学生依托实践实训课程,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集。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72项,获得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1项,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20项。多支团队受到学习强国、湖北日报、中国青年网中青校园、恩施日报、建始网和青春民大等校内外媒体平台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张雯 审核:曹召胜 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