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廖学余奖助学金”捐赠仪式
“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对我多年的培养和教育,要感谢学校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要尽微薄之力来回报组织、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是我的夙愿!”10月11日下午,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廖学余奖助学金”捐赠仪式在行政楼三号会议室举行,数学与统计学院86岁的退休老教师廖学余向学校捐款10万元设立奖助学金,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以此深情表达对党的热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军出席捐赠仪式并为廖学余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捐赠仪式现场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业精则明,德高则馨。
廖学余老师195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专业,1963年到恩施工作,在恩施一中从教16年,1979年7月调入我校,在教学一线工作直到退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廖学余老师在求学期间,因患神经衰弱等疾病,先后4次休学,但他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与疾病作斗争,坚持完成了学业。
作为廖学余老师的学生,李军在捐赠仪式上介绍了廖老师的事迹:“廖老师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工作中十分敬业,曾经有一次上课的时候突然晕倒在讲台上,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送他回宿舍休息,但是他在家里恢复了十分钟后,便又返回教室继续上课。”
退休后,廖学余老师依然不忘初心,始终潜心钻研数学问题,花了大量精力查阅资料、编辑书籍, 致力于向社会普及数学知识。2003年和2014年,他先后出版了《复变函数论方法100例》和《益智趣味数学》两本书,其中《益智趣味数学》于2015年获得重庆市优秀科普图书称号。他将这两本书大部分赠送给他的同学、好友、学生和相关学校,持续不断地为数学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得到了一些稿费,我认为书是用来服务社会的,所以这些稿费我想也用来捐赠给下一代,让它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廖学余老师这样解释他捐赠的初衷。
“学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廖老师等老一辈教师的默默奉献、艰苦奋斗、教书育人和勤俭办学分不开。”离退休工作处处长何海清向老一辈民大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廖学余老师与数统学院学子合影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魏代俊这样深情评价廖学余老师。
廖学余老师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妻子张彩玉是学校的一名退休工人,长期患病,近几年还曾两次摔伤骨折,行走不便。他们两个女儿的身体也不同程度患有疾病,其中二女儿还长期瘫痪在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靠廖老师一人承担起来,廖老师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磨难,坚强地挺过了艰难岁月。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如今,妻子与二女儿都可以下床走路了。
廖学余老师与爱人张彩玉
廖学余老师在生活中非常节俭,从不乱用一分钱。在他的家里,用了十几年的老手机、掉了漆皮的椅子、随处可见的药盒、斑驳的墙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廖老师的简朴生活。只有一整面墙泛黄的书籍展示着这位数学专业教师内心世界的充实与丰盈。
据何海清介绍,近年来,廖学余老师多次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提出向学校捐款的意愿,大家考虑到他家庭的实际情况,多次善意地劝阻了他。但廖学余老师捐款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今年6月,他从银行直接取出10万元现金来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再次要求捐款,9月下旬,又先后来到数统学院和校友办,恳求大家帮助他完成捐款的心愿。
捐赠仪式上,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魁轩代表学院接受廖学余老师捐赠10万元善款,建始县三里乡民族小学校长陈兰代表该校接受廖学余老师捐赠的1500本《益智趣味数学》。
廖学余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完成捐款心愿,是因为如果不把捐款的事情落实好,自己心里不踏实、不安心。
——心系教育,上善若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廖老师的身躯虽然瘦弱,但却无比伟岸,看到他的身躯,仿佛看到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一种无私、豁达的人生境界,无愧为我辈的楷模。”魏代俊表示,廖老师的捐赠意义十分重大,是对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员工最大的鞭策,是对全体数学专业学生最好的专业教育和最鲜活的思政教育,是给我们全体师生最深刻的人生启迪。
建始县三里乡民族小学校长陈兰从廖学余老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捐赠,她感慨道:“这一份特殊的捐赠正是廖老师高尚情怀的体现,我们民族小学的老师将继续发扬老一代老教师无私奉献、坚守初心的精神。”
廖学余老师在捐赠仪式上讲话
“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能力,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我自己认为,我如果有一点长处的话,那便是诚实劳动,还有就是愿意回报社会。”廖学余老师在捐赠仪式上这样评价自己。他告诉数统学院师生,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学习数学要打好基础,多思考,要坚持不懈,他希望同学们做到“热爱”与“钻研”,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够深入思考,以新的方式带好学生,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弘扬。”李军在捐赠仪式上强调,全校教职员工要继续发扬老一辈艰苦办学的精神和心系教育的情怀;数统学院要有勇争第一的干劲和拼劲,在学科建设方面勇立潮头,在教学科研方面争做大先生、大学问,在人才培养方面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校友办要加大项目宣传,将基金做大做强,让基金能够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
(责编:廖希为 审核:罗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