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理论学习   |   先进典型   |   教育管理   |   学生资助   |   心理健康   |   公寓管理   |   民族事务   |   学生事务   |   辅导员之家
  本站首页 >> 学工新闻 >> 正文 >>
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 绘就高校基层治理 新“枫”景

2025-05-08 17:33:20 来源 点击数:

一、案例背景 

(作者:彭阳,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辅导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是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学校基层治理水平,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由此,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责,实施“多元共治、模拟调解、以文化人”的工作模式,积极建设大学生矛盾调解室、润苗工作室等“一站式”学生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力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公正化解、源头化解。

二、具体做法  

(一)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维护学生社区安稳

学院依托大学生社区功能党小组,建立了“点线面”交互嵌入的综合治理机制。一是在“点”上采取一对一处置。推动“一站式”社区与“润苗工作室”协同发力,利用线性渠道信息建立工作台账持续跟进,党员师生深入寝室开展走访谈心,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诉求,化解问题于起点;二是在“线”上采取一体化服务。组建以寝室长-安全信息员-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院领导为主线的联合工作组,贯通信息渠道,协同联动助力,通过组织“卧谈会”等做到一般性问题“不下床铺、不出寝室”,消解问题于萌芽三是在“面”上采取一盘棋管理。在学生社区治理中,信息对称才能有的放矢。联合工作组充分运用全校“师生意见通”和“民大学工”等数据平台,快速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党小组+楼栋长+寝室长”的包保责任制,高效务实地处理各种意见建议和预警数据,防范问题于未然。例如,某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曾意欲轻生,学生党员迅速报告给联合工作组,班主任、辅导员、保卫人员和学院领导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师生协同、院校合力,将其从顶楼边缘救下,学校心理中心立即开展危机干预,学院领导实地勘察酒店安防,同时安排两名学生党员和辅导员老师全天全程陪护,次日顺利将孩子交给家长回家住院治疗,该生信息在学工数据平台升级为重点关注,现已毕业。点线面结合,问题得以平稳化解。


图1 学院教师在“一站式”社区矛盾调解室与学生深入交谈

说明: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利用迎新季、毕业季等重要时间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谈心谈话和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倾听学生诉求,将预防在先落到实处,将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化解。


(二)运用法治思维、模拟调解,处理学生矛盾纠纷


学院发挥法学专业优势,以模拟“法院调解”方式构建了以当事人双方为主体的沉浸式体验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先由当事人双方收集证据,写好陈词;而后在“一站式”社区大学生矛盾调解室,由专业教师+班主任组成居中裁判的“法官组”,双方通过举证、质证、陈词、辩论等,还原事实真相,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法治思维,在调解过程中明晰问题,化解怨气;最后由“法官组”老师根据客观事实,按照《湖北民族大学学生手》的相关规定,对同学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裁量判定”,作出符合法、理、情的“规则判决”。此模式实施以来获得了良好反响,调解处理经济纠纷、情感纠葛、寝室矛盾等多人次,调解成功率达100%。例如,某寝室因发现违禁电器而被取消“文明寝室”评优资格,寝室相关成员又要面临违纪处分,针对该违禁电器的权属责任问题,寝室内部成员产生了严重分歧,说法不一。在“一站式”社区大学生矛盾调解室经过模拟“法庭调解”,按照“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总结陈述-法官裁定“的程序有效化解了该矛盾, 该寝室成员当场表示无异议,也不再提起“申诉”。


(三)致力价值传导、以文化人,确保学生和合友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尚和合”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强调在存异求同,化异为同,使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对立转化中最大限度地化解乃至消弭。学院功能型党小组在“一站式”社区倡导“和合求同”的价值理念,探寻底层逻辑,激发朋辈力量,深耕置换产生问题和矛盾的土壤。通过完善社区文化墙、活动室、调解室的阵地建设,营造出“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在调解室观看体现“和”文化的动画、视频和制作宣传展板,对于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推动利他、促进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文化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学院特别注重“第一学期”“第二课堂”“第三空间”,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探索“和合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策划“心向阳光,你我同行”实践创新周、“德法杯”师生友谊赛、书记下午茶等活动。截至目前,连续三年举办相关联谊活动,师生参与度高、认同度高,为实现“明德慎罚、息诉无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学生社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



图2 第五届实践创新周部分活动组织者留影

说明:学院一年一度的特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互动小游戏、师生趣味比赛等项目,旨在加强师生联系,增进同学友情,打开学生心扉,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工作成效 

(一)社区治理效果明显,组织育人有质有量

1. 政治引领到位。学生申请入团、入党比例显著提高,重奉献、讲责任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了大批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法治青年。

2. 服务基层到位。学院始终秉承“面向基层、扎根基层”的理念,系统推进培养具有“基层胜任力”的法治人才,累计培养400余名学生走向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

3. 素养培育到位。近三年来,支部党员共获国家级荣誉近10项、省级荣誉16项,市级荣誉12项,校级荣誉44项,学生专业素质与政治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4. 教师思政到位。学工队伍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近10篇,获省级荣誉、市级荣誉近10项,发挥了良好的思政育人作用。

  5. 阵地建设到位。学院坚持德法兼修的院训,持续打造学生社区党建阵地、学生社区文化阵地、学生社区综治阵地。拨付数万元完成了党建文化上墙工作,让社区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德育新空间,为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图3 秀毕业生党员风采展

说明:发挥环境思政育人功效,选取2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毕业生党员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激励在校青年向榜样学习。例如,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的乡镇司法所所长陈娟,以引导更多大学生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助手、主力军。

(二)自治能力得到提高,社区工作有声有色。

1. 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增强。三年来,累计培养了24名党建引领员帮助新生和家长答疑解惑数百次,设置了党员先锋模范值班岗、入党积极分子值班岗,支部50余名党员、100余名积极分子参与到学院各项管理工作中来,从迎新季到毕业季、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日常事务管理到学科知识竞赛,学生党员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 学生党员的参与性增强。设置辅导员寝室、辅导员值班室,与学生“同生活、同工作、同学习”,学生动态更容易掌握、学生诉求更容易收集,同学成长更容易引导。另外,实施了党小组值班制、学生党员+楼栋长+寝室长的包保责任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纠纷预防和化解模式。

3. 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增强。落实落细一线工作法,近年来,累计受理并成功解决学生困难100余次、谈话200余人,累计召开寝室长工作会议5次和公寓管理委员会议事会10次,组织每月集中查寝一次和个别查寝每月20个小时。

4. 学生管理的交互性增强。开启数字化学生管理,利用“民大学工平台”线上处理晚归、请假、生活答疑等问题,保障管理不掉队、服务不断线,保持了学院危机事件的零发生。

5. 学生支部的样板性增强。法学院学生党支部获准教育部“第二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创建工作验收通过,学生支部党建工作被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批准立项。


四、     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学院努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推进学生社区的阵地育人功效。


1. 育人模式上,通过教师主导、自主调解、同学观摩、互动参与,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校治理中走深走实。

2. 资源整合上,运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矛盾调解室、润苗工作室、厚德学堂、法者读书会、微信公众号等阵地平台,划分党员责任区,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能力水平。

3. 文化培育上,注重讲法释法、自治自洽,德法兼修、理实交融,使同学们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人际关系进一步深化,治理效果进一步优化,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社区共建共享之路。


                                                             (转载自中国教育电视台《我是辅导员》媒体平台)

友情链接 MORE>>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高校思政网     全国高校资助信息平台     全国征兵网     湖北省学生资助网     湖北民族大学     民大青年网    
版权所有:湖北民族大学 │Copyright©2015 www.hbmzu.edu.cn | 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445000)
电话:0718-8438945 | 传真:0718-8437832 | 招生咨询:0718-8439097 | Email:hbmyweb@126.com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址
鄂ICP备05003316 | 恩公网安备422800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