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
湖北民族大学举办第二届“意义•地方”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10-27 13:43:22    浏览量: 人次 打印   收藏

本网讯(通讯员 宋正悦 阎裕如 何思仪 魏可欣10月25-26日,由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意义·地方”学术研讨会在学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联”为核心议题,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齐聚恩施,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共同揭示了地域文化在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丰富呈现与深层内涵。

顿祖义开幕式致辞

研讨会开幕式由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张宏树主持。湖北民族大学校长顿祖义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地方”这一充满活力的学术议题,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相关学科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顿祖义鼓励师生珍惜学习机会,期待与会专家深度交流思想碰撞,并预祝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以黄梅戏的起源为例,阐述了“地方文化符号如何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关键命题,为整个学术讨论奠定了鲜明的实践基调。

王彬彬发言

研讨会的主题报告环节分为两场,深入探讨了地方文化实践与文学地方性的多维关联。第一场报告由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主持。四川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廖全京以楚剧为例,探讨了地方戏的生成逻辑。他指出,楚剧以方言为核心标志,融合民间音乐及特定民俗场景,内容贴近普通人生活,具有鲜明平民化特征,其未来发展需通过推陈出新、创作现代剧目实现振兴。

廖全京发言

第二场报告以单元形式展开,层层递进。在单元一中,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以《我与地方——感觉及其意义的美学思考》为题率先发言,为后续讨论构建了“地方感”的分析框架。单元二在上海戏剧学院倪胜教授主持下展开,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解读了“家乡情”背后的文化认同,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强调了“身体体验是感知文学地方性的基础”,湖北民族大学冯黎明教授则梳理了恩施的地域文化内涵,共同拓展了“地方”研究的边界。评议环节中,西南大学王本朝教授借吴宓在重庆的经历,生动说明了“人与地方的意义在冲突与适应中生成”。王彬彬教授则深入剖析文学地域性差异源于“方言向普通话的转换”,并以贾平凹、汪曾祺等名家创作及方言丰富地区的作家群现象为例,指出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越大,其转化过程越能催生鲜活有力的文学作品。

王大桥发言

刘川鄂点评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汇报了讨论成果。武汉大学刘春阳教授致闭幕词时指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交流的价值,深化了学界对“地方”问题的理解,凸显了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并建议未来研究需重视基础文献与田野资料的积累。冯黎明教授在闭幕词中强调了地方性概念在文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中的核心地位,重申了“地方”与“意义”的紧密关联。张宏树院长作总结发言,感谢与会专家贡献智慧,认为此次开拓性研究为“意义·地方”领域搭建了宝贵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科交叉与思想碰撞,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刘春阳致闭幕辞

冯黎明致辞

张宏树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思想盛宴,也为推动“意义·地方”的跨学科研究、深化相关学术认知贡献了重要力量。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共同探索“意义·地方”的新路径与方法

编辑:顾瑞瑞  审核:刘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