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教学科研

>

| 正文

>

体育教育专业简介

林万久    2024-06-24 09:04:18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专业简介:体育教育专业自1995年起开始招生,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9年被认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现有学生435人,每年招收普通本科生约1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32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柔性引进教授1人,中学兼职教师6人,生师比12.4/1。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9.4%;获得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4人,硕、博占比71.8%

本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体育心理学》、《民族健身操》、《体育概论》),体育教育系“球类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倪东业教授主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目标: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主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立足鄂西,面向湖北,辐射中西部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师德高尚,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怀、较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具备规范的运动技能、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民族地区特色体育传承发展需求,毕业后能胜任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逐步成长为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需要的骨干教师。

学制学位学分:体育教育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修满170学分,总学时2476;理论课程共88学分,占总学分的51.8%,实践课程共82学分,占总学分的48.2%。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五个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特点:一是注重多学科融合,凸显各课程知识的衔接及渐进关系;二是注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三是在学生共性特征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四史”教育等

专业核心课程(3+7):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篮球、排球、足球、运动训练学、田径、体操、武术。

学科基础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中学体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政策法规与学校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等。

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教学条件:本专业教学设施完备,体育场馆总面积60580平方米。投入780余万元建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实验室,以及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和体能训练中心,配备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体育教学实验基础设施设备。

为培养师范教学技能,建设有多功能智慧教室、自主语言学习室、微格教室、三笔字训练室等教师教育基础设施,数量充足,全部开放。本专业图书资料中心有中外文图书近2000册,各种期刊120多种,设有20个座位的阅览室,配套使用“未来学堂”体育教学资源案例库等线上资源。

合作与实践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截至2023年,学校已与恩施州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共建55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2022年与恩施州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恩施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循环”,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含教师发展机构)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高校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在体系设计、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种与基础教育界的循环交融,形成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教学交流,项目研究、课题探讨、见习实习、培训提高”的双赢合作机制。2021年开始,我院陆续派出7名教师进入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与交流,反响良好。

就业率: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分别为,2021届96.15%,2022届93.82%,2023届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