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教师风采展|冉艳辉

发布时间:2023-12-26 10:19:1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在民大有这样一位教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一个优秀学者的标准鞭策自己;不断进取追求进步,以自身的人生阅历耐心教导学生,陪伴学生从半独立走向独立找到自己的方向。她是湖北民族大学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获得者——冉艳辉。

个人照

冉艳辉,法学博士、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立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人大立法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立法专家库专家,恩施州人大立法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湖北民族大学)立法专家库专家,恩施州行政立法专家库专家。

教学须倾注情怀,师生乃相互成就

近年来,学校积极举办教学创新大赛,助力“四新”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提质创新”,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践行教学创新,锻造金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冉艳辉认为,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对平时课程建设理念和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但我的功夫都下在了平时。这次参加比赛的创新实践报告、课堂教学视频,就是我的学生和我日常课程教学状态的真实呈现。”在谈及《立法理论与实务》这门参赛课程时,冉艳辉分享了她的做法,从三年前开课之时,她结合自己多年的立法实务经验与理论研究,注重将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恩施州立法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这个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在立法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模拟立法实训课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课程思政、项目实训和学科竞赛,注重考核全程化、评价多元化,实现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

在第四届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作汇报

“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创新需要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冉艳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她一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师生互动。在课堂上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通过不断提问、追问,帮助同学们修正思路和深化自己的思考。针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独立思考、不敢开口的情况,她常常鼓励同学们,答案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思维方式。“冉老师常说‘别害怕说错,在课堂说错了没关系,课堂就是勇敢表达的地方’。对于我们刚入法学门槛的大一学生来说,进行案例分析会有些吃力,冉老师就会通过分享故事、举例子的方式让我们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多角度分析。”法学院2023级学生谭相国如是说。

第四届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录现场

谈及教学创新大赛的现场教学视频录制过程,冉艳辉说,“同学们一度很紧张,平时活跃的课堂变得很沉默,大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生怕说错话或是问题回答得不好。”她不希望录课视频变成一场表演,体现不出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态。随着冉老师的循循善诱地讲解,学生主动思考,放下顾虑,忘掉摄影机,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讨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成就的过程,老师帮助学生成长,学生成就老师这门课的质量。”冉艳辉感慨道。

第四届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录现场师生合影

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训项目,冉艳辉还主张“以赛促学”。她和课程团队老师一起组织模拟立法大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模拟立法大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培养一流立法人才。冉艳辉认为,竞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竞赛不在“前台”而在“幕后”,只有回归本位和初心,回归师生成长共同体,不断地以学生成长来促使自我成长、以自我成长去助力学生成长,达到一种相互成就和良性互动,竞赛的意义才能最终落实。

与参加学校第一届模拟立法大赛的同学合影

2019至2021年,冉艳辉连续获得教学质量考核优秀,此外,她还获得了2022年湖北民族大学“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科研当扎根大地,为学必事事躬行

冉艳辉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保持着对现实法治社会的热切关切,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深耕于自己所钟爱的科研事业,在民族法学、立法学等领域持续钻研,著书立说,产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她先后在《法学》《政治与法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立法权扩容背景下的地方立法研究》《中国区域合作中地方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兼析武陵山片区龙凤经济示范区的利益协调》《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以法权中心主义为进路》《行政法教程》等专著和教材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省部级项目多项。

在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发言

谈及与法学结缘时,冉艳辉说,本科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学习期间,对行政法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2001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当时,她深深感觉到学术训练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2008年又到华东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攻读宪法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对跨区域协作机制产生了兴趣,于是2012年进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在站期间,2013年从重庆工商大学来到湖北民族大学,遂以武陵山片区的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为样本,顺利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获得教育部国家留学金委的全额资助,公派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市大学(Oklahoma City University)法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重点研习宪法、部落法、法律人类学。这一路,她始终与“法学”相伴,并在法学研究领域越走越深入。

带领学生下乡调研

“这些年研究和教学的重心逐渐转到立法领域,得益于恩施州这片沃土。学问须深深扎根于大地,方能枝繁叶茂。”从2015年参与起草《恩施州酉水河保护条例》开始,冉艳辉参与了多部法规的起草、论证与评估工作。2018以来,主持起草了《恩施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和《恩施州爱国卫生工作条例》。

带领学生下乡调研

立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据她介绍,《恩施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从初稿到最后州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公告版本,草案历经50多个版本的修改。期间还在州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为了勘察农村分散式水源地的保护状况,有时连续几天都驱车在山路上颠簸,有时要在山里徒步大半天。“该条例的出台实实在在促进了恩施州分散式水源地的保护,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冉艳辉回忆起当时的艰辛不悔地说到。

教学与科研比翼,托起育人初心

“教师就像光源一样,你发出什么样的光,就会怎样影响人。”冉艳辉认为既然成为教师,就应该承担教师的责任。“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坚信教学与科研相长。”冉艳辉认为学术需要训练、需要灵感,教学更是需要训练,更是一门艺术,都需要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而这一切的修炼,都是为了“育人”这一初心。因此,她不仅不懈追求自身的进步,在学生培养上也投入大量精力,除了课堂教学,课外还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写作、带着学生做课题。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

“‘做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踏实下功夫打基础’,冉老师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2014届毕业生余倩在与记者分享她与冉艳辉老师的故事时说到。在大学期间,冉艳辉不仅教授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课程,还是她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老师。当时创新项目从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实施方案、到结题报告的撰写与修改完善,都倾注了冉艳辉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报告写作过程中,“一周一碰”成了她们推进项目的工作常态。冉艳辉指导她改进学习方法,并耐心地指出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受冉艳辉的影响,余倩对学术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心。本科毕业后,余倩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读研,在此期间她也经常与冉艳辉讨论自己的论文和读书报告。

带本科生旁听立法机关审议

“冉老师身上那股干劲,对法学的执着一直激励着我,我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她。”如今已经是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一名优秀青年教师的李华霖告诉记者,他曾是冉艳辉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向相近,李华霖经常和冉艳辉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参加学术会议。于李华霖来说,冉艳辉既是学业引路的导师,又是并肩工作的同事,更是前行道路的榜样。2015届法学院毕业生胡浩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遇到冉艳辉老师是他求学过程中最幸运的一件事!”“有些同学课程修完后还会申请再回到我的课堂重温,说是非常想念课堂的氛围和自己在课上积极思考的状态。”冉艳辉告诉记者,她认为这是学生对她最大的肯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冉艳辉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影响每位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责任编辑 彭阳 审核 李文革 签发 张明波)


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四川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Powered by 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2015
网站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像素以上
工信部:鄂ICP备14012090   鄂公网安备 42280002001078号